华语影坛里,流传着一句话: “有徐克的电影就是江湖”。
【资料图】
在徐克之前,武侠江湖是胡金铨、张彻和楚原的天下,年轻的徐克受过前辈们的影响,尤其是胡金铨,一度是徐克的偶像。
但他没有延续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风格,而是独辟蹊径,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武侠片赛道,也因此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
都说时势造英雄,徐克幸运的赶上了香港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那时的香港电影被称为 “东方好莱坞” ,徐克和他同时期的一批新锐导演正成长于此背景下。
01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的腾飞,香港整座城市充满了不安与躁动,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用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香港影业。
彼时,邵氏和嘉禾两大影视公司的竞争进入白热化。
如果把这场争斗分为上下集的话,那么邵氏则是上集中绝对的王者,那时的邵氏拥有李翰祥、胡金铨、张彻、楚原等名导。
在创作巅峰期,他们留下了《貂蝉》、《江山美人》、《侠女》、《龙门客栈》、《独臂刀》系列以及古龙系列经典作品,后来的吴宇森、许鞍华、王家卫、徐克、李安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新龙门客栈》
而争斗进入到下集,则是新生代嘉禾的围追堵截。
嘉禾的老板邹文怀曾是邵氏的二把手,也是个“营销圣手”,掌管着邵氏电影海内外的宣发。自立门户后,连连受挫,就在快撑不下去时,老东家邵氏为他送来了改变嘉禾命运的人。
1970年,李小龙有意回香港发展,同时他也开出了条件: 片酬一万美元;拍摄时间不能超过60天;剧本必须经过他本人同意。
原本跃跃欲试的影视公司,纷纷被这三个条件吓退了。
李小龙的意向是邵氏,没想到,双方竟然谈崩了,面对邵逸夫的傲慢,李小龙一气之下拒绝合作。
邹文怀立即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人去美国游说李小龙,不仅开出了7500美元的片酬,还抛出了令人心动的分红制,也就是 李小龙可以按照约定的比例提取票房分红,这在当时的香港影坛可是首例。
就这样,嘉禾用满满的诚意请到了一代功夫巨星。
可惜的是,李小龙在嘉禾只拍了三部影片就 离奇去世 ,时年32岁。 这不仅是嘉禾的损失,更是整个香港影坛乃至世界影坛的损失。
这三部影片的出现不亚于一场影坛震动, 《唐山大兄》破了香港票房记录,《精武门》破了亚洲票房记录,《猛龙过江》以450万港元的票房再次刷新纪录。
《唐山大兄》
《精武门》
《猛龙过江》
他在《唐山大兄》中那一记“李三脚”,流畅优美的动作,连美国人都叹为观止,盛赞: “这是人类出现在胶卷上最卓越的一次。”
可以说,李小龙创造了一个电影传奇,他不仅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嘉禾,还帮助嘉禾获得了与邵氏分庭抗礼的基本实力。
话说嘉禾的运气真是好到爆棚,就在李小龙离开后,邵氏再次送来了 喜剧谐星许冠文 。
许冠文原本是邵氏的一名演员,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电影剧本拿给老板邵逸夫过目,并提出了希望能与公司五五均分票房,邵逸夫当即以剧本太差回绝了他。
邹文怀再次趁机而入,不仅满足了许冠文票房分成的要求,还扶持他创办了子公司。
1974年,许冠文用当初邵逸夫拒绝的剧本,自导自演了一部《鬼马双星》,以625万票房刷新了当年的香港票房纪录。
《鬼马双星》
在分红制度的激励下,许冠文跟嘉禾合作拍摄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双方都赚得盆满钵满。
嘉禾乘胜追击,用同样的方式收编了 成龙、袁和平、洪金宝 等新秀演员,旗下的子公司也越来越多,名气与实力与日俱增。
后来者嘉禾凭着精准的选人眼光和先进的运作模式,逐渐取代“邵氏兄弟”,成为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
02
在嘉禾发展迅猛时,一拨带着专业的电影素养,以及勃勃野心的新人,闯进了香港影坛。
1977年,27岁的徐克从美国回到香港,入职TVB,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施南生。
在TVB待了不足一年,徐克便跳槽到香港佳艺电视台做导演和监制,为了追随徐克,施南生果决的放弃了已有的高薪职位。
进入佳视,徐克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叫 《金刀情侠》。
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以及在美国学到的特效技巧融入了其中。电视剧播出后,颇具电影感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嘉禾的导演 吴宇森 被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惊艳到了。
吴宇森那时还不认识徐克,但他直觉此人是奇才,极力游说自己的老板邹文怀把徐克挖过来,但邹文怀此时已无意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然而,就在徐克准备大展拳脚时,佳艺电视台却倒闭了。
未来何去何从,他有些茫然。
这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施南生忍不住了,她问徐克: “你到底是要做个人人都尊敬的导演,还是只是想在普通电视台里混一辈子?你自己想好了!”
徐克坚定地回答: “我要拍电影!”
随后,施南生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几经周折,帮徐克进入了 “香港电影教父” 吴思远门下。
吴思远比徐克大6岁,此前已执导、监制过多部电影,成龙的成名作《蛇形刁手》和《醉拳》就是他担任监制的。
在吴思远的支持下,1979年,徐克执导的电影处女作《蝶变》问世了,这是一部集惊悚悬疑和奇幻的古装武侠作品,徐氏“迷离”的武侠风在这部作品中初现端倪。
就在同一年,香港影坛还涌现了另外三部作品,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点指兵兵》、翁维铨的《行规》。
四部不同类型的影片,以新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真实的时代表现,犹如平地惊雷般,惊动了香港影坛。
裹挟着新文化的新浪潮时代正式开启。
遗憾的是,当时的香港影坛是商业电影的天下,这种文艺片叫好却不叫座。不过两三年的时间,新浪潮的潮头就退却了。
但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超前的创作理念引领了日后的电影制作潮流,间接推动了香港电影8、90年代的繁荣。
03
作为新浪潮旗手,徐克在香港影坛一炮打响后,加入了一个叫“新艺城”的创业公司,成为“ 新艺城七怪” 之一,另外六人分别是麦嘉、黄百鸣、石天、曾志伟、施南生和泰迪罗宾。
徐克在新艺城的首部作品是商业喜剧《鬼马智多星》。
这次,他采用了美式喜剧编剧模式,制作上则是好莱坞的手法,这种喜剧观众还是第一次看,观影热情非常高。
新艺城也因此第一次打败了邵氏和嘉禾,徐克凭借此片拿下了 第1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可谓是收获满满。
颁奖现场,嘉禾老板邹文怀有没有后悔不知道 ,但嘉禾导演吴宇森激动得哭了,却是真的。
此时,吴宇森已经和徐克成为了朋友,徐克进入新艺城,就是他引荐的。
此后,新艺城一路狂飙,推出了多部卖座的电影,尤其是1981年贺岁档影片《最佳拍档》,直接将香港电影带入 2000万的票房时代 。
《最佳拍档》
新艺城的快速崛起,给如日中天的嘉禾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自此,两家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对垒。
为了对抗新艺城,嘉禾推出洪金宝、成龙、元彪三人组,针对《最佳拍档》系列,搞了一个《五福星》系列。
两家对垒了近10年,新艺城拿下了5年的香港年度票房冠军,应该说是平分秋色。
都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但新艺城的分裂还是来得太快。
先是曾志伟出走,接着麦嘉反水,因为麦嘉跟洪金宝是兄弟,他和洪金宝合作是出于兄弟之间的情谊,但作为新艺城的核心创始人,这样做无疑是对公司的背叛。
新艺城内部纷争不断,矛盾逐渐公开化,到了后期,几位大佬都无心公司事务,徐克跟施南生创办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其他人也各有自己的打算。
1990年,拍完最后一部影片,新艺城宣告解体。
从1980年成立,到1990年结业,这场贯穿香港电影80年代的传奇贺岁之争,也随之落下帷幕。
04
说回徐克和吴宇森,吴宇森最初师从张彻,后因在嘉禾发展不顺,跳槽到新艺城,哪料接连几部片子都扑了街,在新艺城坐了几年冷板凳。
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过,日后还会有崛起的那一天。
此时,徐克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得知好友失意,他把自己正在筹备的一个剧本给了吴宇森执导,自己出任监制。
1986年,《英雄本色》横空出世。
香港观众第一次看这么过瘾的本土枪战片,观影热情暴涨,帅气又重情义的小马哥收获了无数影迷,“吓”得张国荣连连感叹: “要死了,观众那麼喜欢发仔,而我却是个要抓发仔和我哥哥的警察。”
据说那年,不止是香港,就连日韩两地的墨镜和风衣都卖到脱销。
《英雄本色》 收获了3700万的票房,不仅刷新了票房纪录,吴宇森也捧回了一座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杯。
吴宇森这个翻身仗打得委实漂亮,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奠定了其“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还使失意的狄龙登上人生巅峰,让周润发摘下了“票房毒药”的帽子。
电影里小马哥那句誓愿: “我一定要把失去的东西再次拿回来。” 照进了现实。
为此,他对徐克充满感激: “在我最需要肯定、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徐克大力支持我拍《英雄本色》,让我在电影中找回了尊严。”
徐克趁热打铁,紧接着推出了《英雄本色2》,反响同样热烈,可在拍《英雄本色3》时,这对惺惺相惜的好兄弟因为创作理念不同,闹崩了。
此后,徐克把目标重新转回到武侠电影,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徐克口碑急转直下。
筹拍《笑傲江湖》时,他请来前辈胡金铨执导,结果拍了还不到一半,两人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一个要古早武侠片的浪漫古朴,一个坚持新式武侠片的凌厉炫目,谁都不肯让步。
合作自然是进行不下去,胡金铨中途退出,徐克也因此招来了一片骂声,但在影片上映时,导演的名字依然挂着胡金铨,虽然他拍的镜头被删得一个不剩。
随后,徐克又陆续拍了《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倩女幽魂》、《青蛇》等多部武侠电影。
这些影片都成了日后武侠片的经典,徐克用自己的风格重新定义了武侠电影。
而吴宇森则继续吴氏“暴力美学”,他将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投射到电影中,拍出了《喋血双雄》、《喋血街头》、《辣手神探》等名震一时的作品,让观众在酣畅淋漓的枪战快感中,感受英雄的铁血柔情。
90年代,吴宇森远走好莱坞,在好莱坞十余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低谷也有过高光时刻,一部《变脸》不仅收获了票房口碑双丰收,更进一步稳固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
分手后的数年里,这对好友各自坚持着自己的电影理想,在时间的加持下,那些所谓的恩恩怨怨早已烟消云散。
再谈起徐克,吴宇森说,他要拍一部电影,名字叫《剑王与剑王》,内容是他和徐克之间的故事, “那应该是我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了”。
05
2018年,内地翻拍《英雄本色》,制片方找到狄龙,希望他能继续出演,狄龙伤感地问道: “你上哪里再去给我找一个张国荣?”
是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个辉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近几年,港片年产量锐减,年产只有50-60部,仅是香港电影巅峰期的五分之一。
梁家辉曾在一个采访中惋惜地表示: “香港新生代的演员还没有起来,我替他们可惜,因为现在香港没有什么导演去发掘他们的潜能。”
香港导演都去了哪里?
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就进入了衰落期,惶恐与焦虑之下,有人选择了离开,去好莱坞寻找出路。吴宇森如此,刘镇伟、成龙、李连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另有一批人则选择了北上,这其中就有徐克、许鞍华、陈可辛、王家卫、陈嘉上、关锦鹏、周星驰等人,吴宇森后来也回到了内地。
他们的到来,给内地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原本香港电影中的“港味”也在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4月16日,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几乎来了香港电影界的半壁江山,既有刘德华、洪金宝、尔冬升、杨紫琼、刘青云这样的老朋友,也有不甚熟悉的年轻面孔。
摘得“影帝”桂冠的刘青云,在获奖感言中说了一句话: “赞声也好,嘘声也好,总好过无声。”
柴叔觉得,这句话也同样适合香港电影。
曾经的港片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当下的香港电影同样需要得到关注,期待港片复兴。
——END——
文|魔眼睛
责编|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