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标准体系继续优化 还应突破哪些难点

2023-05-11 08:18:24


(资料图)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地“识别绿”,才能更加精准地“服务绿”,有效地“引导绿”。但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构建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且需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与互认,因此尽快突破“难点”“堵点”、 推动绿金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已成为从源头上做好绿色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

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具体来看,2017年5月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确定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绿色信贷领域,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出台文件,对绿色信贷统计、环境效益评价等内容予以规范,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了标准。在绿色债券领域,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发布的标准,已经成为各类绿色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资金使用及监管的重要依据。在环境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等方面,相关部门也发布了相应的指引和规则,为推动绿色金融规范发展、加快政策落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不过,由于人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处于不断演进并深化中,国际上对于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也在不断调整中。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标准不统一、不完备、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认同、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评价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键之一是能否精准计量企业或项目的碳减排效果,即所谓“测得准”“评得准”。2021年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推动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碳核算和绿色金融标准先行先试工作。所谓碳核算是指控排企业按照监测计划对碳排放相关参数实施数据收集、统计、记录,并将所有排放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累加的一系列活动。碳核算可以直接量化碳排放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各环节碳排放的数据,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交易市场的运行至关重要。

精准进行碳排放核算是目前绿色金融基础建设中最难的工作之一。我们目前依据的碳核算标准,主要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系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及相关配套文件。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利用及部分工业生产过程,无论是能源利用还是工业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因对样本选取、权重设置、动态特性识别等的不同,极易导致排放因子的测度结果出现差异,这也成为碳排放核算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来应加快提升我国碳排放实测技术,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形成现实有效的实测技术体系和产品设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总量统计核算模式。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涉及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互认。目前,中国、欧盟、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自身的绿色产业目录和项目分类标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不同,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绿色产业分类框架、绿色金融项目识别、环境风险管理流程、ESG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碳排放核算方面,国际机构的能源活动碳排放的结果与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交的历次《国家信息通报》中的核算结果及中国科学院碳专项的结果进行对比,在22年次比较中有19年次高估,最高达7%。

当前,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在动态调整过程中,我们应高度关注国际绿色标准体系调整的新趋势,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尽快研究出台更加符合国情并能为日后与国际标准接轨预留空间的绿色金融标准。由于国情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行业和绿色项目认定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增加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难度。因此,我们也应加快推动标准之间合作和互认,减少标准分歧,为国际市场主体和金融企业提供统一清晰的标准体系,帮助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好地参与国际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市场。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在全球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市场也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金融市场。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助于充分激发绿色金融发展潜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闭
精彩放送